如果要评选一个当下最让人焦虑的热词,大概非“内卷”莫属了。从鸡娃升学到大学生就业,从职场生存到晋升发展,似乎内卷无处不在,人人都逃不脱被卷的命运。
“内卷”(involution)一词,来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一文。吉尔茨认为,“内卷化”是指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种停滞不前会导致收益不再增长,人们为了获取有限的收益,就必须付出比同行更多的努力。然而,收益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努力而增加,由此出现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
在社会生活中,一个领域内是否会形成内卷,除了收益的有限性之外,往往还需要另外一个条件,即获取收益的路径是清晰明确、稳定、个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取的。就好比考研,各高校每年招录研究生的名额终究有限,但招录考试规则清晰,科目明确,出题规律有迹可循,分数公开。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来战胜对手,摘得桂冠。于是,你努力十分,我努力十二分;你努力十二分,我努力十五分……不由自主地,每个人都被裹挟进来,不得不用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取同样的结果,内卷由此而生。
写到这儿,我不禁开了个脑洞,如果读研也实行“摇号派位”会怎样?估计所有人直接躺平!这个想法虽然极端了一点,但却可以反映人的本能偏好:对于那些不清晰、不确定、不可控的事情,大多数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也说明了哪些领域较少发生内卷:即便是资源有限,收益可观,但如果获取收益的路径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不可控的,甚至是有风险的,人们参与竞争的愿望就会大大降低。
作为生涯规划师,我最关心的当然还是“内卷与个人职业生涯的关联”。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有权选择“卷”还是“不卷”?如果不想被内卷,又如何破卷?
思考一:“卷”还是“不卷”
1、从行业角度思考
选择“卷”还是“不卷”,我们可以从行业发展周期的角度,分析行业在不同阶段的内卷差异。一般来说,大多数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初创,到成长、成熟,再到衰退的历程,如下图所示:
初创期 |
衰退期 |
成熟期 |
成长期 |
规模 |
时间 |
第一阶段:初创期
初创期的行业,其产品或服务形态刚刚出现,尚未被消费者广泛接受。一些有创新开拓意识、愿意在他人尚未涉足的领域里寻找机会的人,会偏好于从这些行业出发,收割第一批红利。但是,由于行业内部的商业模式不完善,商业战略不清晰,其风险远远高于收益。因此,那些风险偏好较低、更愿意追求稳定保障的人,会对这些行业敬而远之。从业者寥寥无几,自然不需要内卷。
第二阶段:成长期
成长期的行业,产品和服务已经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认可,商业模式和商业战略变得明朗清晰。随着盈利的加速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进来,行业的用人需求也迅速增加,求职者比较容易找到就业机会。这时,大家都忙着扩张,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机会与资源尚有较大空间,从业者可以享受一段“有钱大家一起赚”的美好时光。
第三阶段:成熟期
到了成长后期,组织层面的竞争变得激烈起来,行业面临着重新洗牌,实力雄厚的组织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和利润。经历了充分竞争之后,行业进入了成熟期,展现出长足的发展趋势。组织能更好地保障从业者的薪资待遇和安全稳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这里。随之,行业的准入门槛不断被提高,能够获得机会的只能是更加优秀的人。从业者的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内卷由此而生。
第四阶段:衰退期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更新,或者人们消费偏好的改变,一些行业会渐渐走向衰退,从业者开始流失,转向其他行业或组织。这时,从业者考虑的不是谁比谁更努力,而是谁能更快地转换跑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可以通过选择不同阶段的行业、组织来决定自己要不要加入内卷。如果一个人比较喜欢确定性,喜欢在一个有保障的组织中获得一份稳定的收益,就需要做好准备挑战更多的竞争者,通过加倍努力把自己变得更优秀。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容忍更多的不确定性,喜欢冒险并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愿意在初创期或成长期随着行业一起成长,反而有机会获得超出期待的回报。
2.从职业角度思考
如果我们把职业所需的创造性和同理心的程度进行区分,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领域:
高同理 |
2 |
1 |
高创造 |
低创造 |
4 |
3 |
低同理 |
领域1:高同理、高创造
这个领域的工作对象是人,要求从业者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即使面对同一个体,他们在不同阶段、不同场所,甚至不同情绪状态下也会有不同的诉求。这就要求从业者要有较高的同理心,能够准确把握人的心理状态,解读其内在需求,通过准确共情与他人建立信任与支持的关系。在提供产品或服务时,不拘泥于固定的程式,充分显示出灵活性和创造性。类似的职业包括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私人教练、家庭教师、私人定制产品或服务等。
领域2:低同理,高创造
这个领域包括了大部分艺术创造或科学研究类的工作。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不需要太多人际交往,他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思想,借由某种实物或载体表达独特的自我,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想法、观点或创意。类似的职业包括表演者、艺术家、科学家,作家、自媒体创作者、摄影师、设计师、评论员等。
领域3:低同理,低创造
这个领域的工作对象大多为实际的物体,或客观的数据、资料、信息等,从业者可以通过固化的流程完成工作任务,以达成某种确定的结果。工作的创造性低、重复性高,追求数量与效率。类似的职业包括流水线上的工人、快递员、会计等。这部分工作较容易因为追求高效而引发内部竞争,也最容易被更高效、更低耗且不知疲倦的人工智能所取代。
领域4:高同理,低创造
这个领域的工作对象是人,因此需要有较高的同理心。但由于提供的多为内容确定、流程固化的产品或服务,工作的重复性较高,更加需要娴熟的技艺而非独特的创造。类似的职业包括学校教师、培训师、旅游、餐饮及生活服务人员、企业客服、文秘、售货员等。
四个领域中,越是低同理、低创造的领域,工作情境的变数越小,稳定性越高。个人可以通过反复操练实现技艺的娴熟和效率的提升,也就更容易发生内卷。而越是高同理、高创造的领域,工作情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越高。需要从业者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共情能力,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难以被模仿和复制,则不容易发生内卷。
思考二:如何破除内卷
有了对行业和职业的清晰认知,我们就可以对“自己是否会裹入、或何时裹入内卷”有一个基本的预判。那么,我们如何在内卷如潮中,把握一份主动,从容地走好自己的生涯之路?
1、积极拥抱不确定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人们总要通过探究世界运行的本质规律来把握住某种确定性,力求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和掌控,让自己的生涯发展照着既定的计划与轨迹前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确定性永远也不会消失。意料之外的不确定事件,并非全然是坏事,反而蕴含着新的机会和可能。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克朗伯兹(J. D. Krumboltz)指出,我们要对不确定保持好奇、开放、弹性、乐观的态度,对未来抱持着探索与寻找正向机缘巧合的信心,主动从意外之中寻找生涯发展的机会。
2、寻找自己的独特使命
破除内卷,并非鼓励人们避开严重内卷的领域,更不是引导人们逃避竞争。毕竟,在大多数领域,竞争或多或少、或早或晩都会存在,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竞争:是被动焦虑地应对,将自己置于内卷的祭坛?还是积极乐观地参与,将其视为成长提升的机遇?
重要的是,在做职业选择之前,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一下:我热爱什么?我想实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愿意不断精进的是什么?如果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所在,持之以恒地努力、孜孜不倦地追求就成为自然而然的过程。这时,促使人们成长提升的不再是“内卷”的外在压力,而是追求卓越的自我驱动;努力的价值将不再是超越别人,而是收获自己的成就与快乐!
3、发挥创造性
重复、同质的工作易被模仿与超越,而创造则与一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他同外部世界的交流过程、与当时当下的认知与感悟有关,彰显了一个人独特的个性色彩。创造,并不一定都是标新立异的表达,也可以是用更加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是艺术创造,可以是科学研究,也可以是流程方法的优化。它要求人们不被既定框架和流程所束缚,对事物的本质有更深层的洞察,对万事万物的关联有更透彻的领悟,呈现出更加开放、丰富和灵动的生命状态。
4、发展同理心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凭借其更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大部分有确定情境和流程的工作。在人工智能面前,人的许多努力,如记住更多的知识、更快速准确地运算、更长时间的工作,将根本不值一提。只有当我们重新聚焦于人,关注人的情感、人的需求、人对未来的期冀与渴望,我们的工作才更有意义和价值。当我们与某个人的生命历程发生更多的联结时,才会成为那个不可被取代,不需被超越的个体。
从个体角度来讲,不被内卷所裹挟,需要我们对自己保持清醒和觉察,对外界保持足够的敏锐。既有一份内心的笃定和坚守,又有对变化的适应与接纳。让自己成为对世界、对社会、对他人有独特意义的个体,以幸福和价值,而非世俗的成功来定义自己的人生。